有关寒衣节的作文(精选1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寒衣节的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寒衣节的作文 1
今年的寒衣节正好是二十四节令的小雪。但事实上这天没下小雪而下了小雨,而且连绵了两三天。雨不大、不烦、不寒。一切都是那么惬意,不由你想来到野外,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吕型伟从教七十年散记感受不同的生活,这会儿的田野安详、静谧,一片片,一行行枣树行子间有一些新绿不由自主地打动了你,那是西北地区的`越冬植物———油菜,在雨水的浇灌后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掐了些油菜叶,这可是我们感受过的无上美味:用水一焯,一调。
惬意之余不由怀念离开我们已经两年的父亲,让人心酸的是,他为了我们兄弟姐妹,为了我们这个家就没怎么享过福,吃、穿能凑合就凑合,他临走还有那么多意愿没有实现,我们还有那么多的心没尽,留下了那么多那么多的遗憾。这也许就是人生吧!每每想起这些,不由人就得加倍的努力,加倍的珍惜,加倍的善待一切。爸爸,希望在那边的你能感受到我们生活着的快乐,为我们的快乐而快乐!
寒衣节的作文 2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为送寒衣节。亦称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十月一,烧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这个节日自古有之。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
《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1]?又俗称授衣节。故前代授衣多在夏历九月,日期不确定。
《唐大诏令集》卷77。唐玄宗天宝二年八月制曰:“禋祀者,所以展诚敬之心,荐新者,所以申霜露之思。是知先王制礼,盖缘情而感时。……自流火届期,商风改律,载深追远,感物增怀,且诗著授衣,令存休浣,在于臣子,犹及恩私,恭事园陵,未标典式。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贻范千载,庶展孝思。且仲夏端午,事无典实,传之浅俗,遂乃移风,况乎以孝道,人因亲设教,感游衣于汉纪,成献报于礼文,宣示庶僚,令知朕意。”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由于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授衣、祭祀和开炉。吕希哲《岁时杂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皆服之以谢。……边防大帅、都漕、正任侯,皆赐锦袍。旧河北、陕西、河东转运使副无此赐。祖宗朝,有人自陈,乃赐衣袄。诸军将校皆赐锦袍。”(←授衣)(祭祀→)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汴梁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戏故也”,至“十月一日”,则“士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车马,亦如寒食节”《梦粱录》记南宋临安也是“士庶以十月节出郊扫松,祭祀坟茔。内庭车马,差宗室南班往攒宫行朝陵礼”。《河南程式遗书》云:“拜坟则十月一日拜之,感霜露也。”宋人祀先用“绵球楮衣”,后世称之为“寒衣”,宋人尚无此称。[2]?
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有当时寒衣节的详细记载:“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上有清代寒衣节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寒衣节的作文 3
父亲已离开我二十余载,那年我19岁。之后的几年里老是做同样的梦,梦到父亲只是出了远门,似乎是回广东老家去了。回去了好长一阵子,回来后一如既往的清瘦戴着那厚厚的眼镜,还是坐在书桌前编字典。于是我放心了,爸爸没有驾鹤西去。是梦总归要醒的,醒来之后的明白让我泪湿衣襟。
父亲是广东人,别看教书育人这么多年,但还是说的不是普通话,带有浓浓的乡音,我戏称“广普”。母亲当时在北京上大学是父亲的学生,母亲是山东人,性格外向、开朗。有时母亲因为哥哥调皮、闯祸大发雷霆,父亲在一旁不说话。母亲矛头一转指向父亲“老何,你也不管管孩子 !”父亲慢条斯理的说“又不是原则上的问题”母亲顿时无话。所以现在母亲还跟我有时唠叨“跟你爸一辈子没吵过架,吵不起来,就像一拳打到棉花上”。
六十年代,知识分子一、支援贫下中农,二、接受再教育。所以下放到了青阳。妈妈一人带着年幼的孩子在农村,而爸爸因工作到处去考古。后又调至贵池数年。一九七九年父亲进入合肥高校汉语大辞典编写组。先把我一人带上,妈妈和两个哥哥八一年才调来。我记忆的一个片段——那个夏天的夜晚,我与父亲坐在屋外的石凳上,爸爸轻摇着蒲扇,我趴在爸爸的膝盖上。听他说在哪一年在哪个地方发现了哪个朝代的遗址。根据遗留的蛛丝马迹判断是什么年代的,是出自帝王将相之家还是一介平民之冢。给我讲青铜器、玉器、瓷器。最让我惊奇的是父亲说一开棺看到完整的遗骸瞬间风化。当时的我在深邃的夜晚心中一丝好奇、一丝忐忑。转而父亲慢慢的咏出了——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父亲是非常严谨的,讲究出入、典故。于是 从这首诗的平仄到韵脚,再到诗眼在何处。诗作者的身份、背景。从七九年到八一年父亲基本上每晚以聊天的方式大量的教我古诗词。我也沐浴在古诗词的意境之中!
父亲平日里言语不多,用外人的话——木讷、内向、迂腐、老夫子。父亲在贵池的时候,北京文管局下函,父亲认为不适合,多高的待遇也不去。安徽博物馆邀请也放弃,就要编词典!为什么不去?主要父亲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在他的脑海里除了搞研究,搞人际关系是万万不能的,所以一辈子就是个老学究!一辈子不闻窗外事。就这样一位如此淡薄的父亲早早地离我远去。让我没想到的是送别的那天,来的人很多、很多!不是以往与人走动不多吗?不是只专心书里乾坤吗?一位我不熟悉的`伯伯说你父亲是我们尊敬的人。一句话说的我释然!是呀,一次在青岛的新华书店,看到《汉语大辞典》,里面有您的名字,我不由自主的颤抖,涕泗纵横!您的那《为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证书我会永远保留的,父亲!
父亲,您走了,留下的是满屋泛黄的古书籍、那研的磨还散发着淡淡的磨香、那厚厚的放大镜静静的放在书桌之上!满目的忧伤呀!耳旁仿佛听到父亲柔柔的声音: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今天是农历10月初一,为送寒衣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称之送寒衣。以慰父亲在天之灵!
寒衣节的作文 4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2003年6月23日04时,我亲爱的爷爷走完了他坎坷而又绚丽的一生。
爷爷的离世,带给我们深深的怀念,抚摸桌上的茶杯还留着他的余温,他慈祥的面容还在眼前,他那熟悉的声音就在耳边……可,谁能相信,他就真的走了,悄无声息,孑然一身。直到现在我还是不能相信,我的爷爷——世界上最疼爱我的人已经永远地离我而去!抛下深爱他的儿女,抛下所有牵挂他的人,任我们怎样不舍,怎样呼唤,他就这样,头也不回地走了,甚至没有多看我们一眼……
爷爷的一生,是辛劳的一生,爷爷不善言辞,不会用华丽的语言装饰自己,只会把对我们的爱体现在一点一滴的行动上,体现在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里。爷爷是个平凡的人,一辈子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当过位高权重的大官,没有创下金玉满堂的财富;可在我们心中,爷爷是一个出色的人,好同志、好丈夫,好爷爷,他是所有人心中公认的好人,一个宽厚、仁爱,慈祥的好人。
我总以为时间还很长,机会还很多,爷爷还很年轻……总想等过两年,等自己有点成绩,再好好回报他……可现在我才发现,原来生命这样脆弱,离死亡这样近!从小到大,我们享受了人间最深沉最伟大的父爱,可在我们还没来的及回报他老人家的时候他就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无穷无尽的悔恨与遗憾!
爷爷,我们最最敬爱的爷爷,爷爷,我们心心相印的爷爷,您走得太急,您走得太匆忙,我们还有很多话没来得及对您说,我们还有很多心声没有来得及对您倾诉,您还没有享受子女的孝道和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您就走了,匆匆地走了,留下我们痛苦,留下我们伤悲…
亲爱的爷爷!在与病魔斗争的日子里您很坚强!我们知道您现在已经累了,需要休息,那您就好好安息吧!我们相信逝去的`是您衰竭的躯体,而升华的却是您永恒的灵魂!亲爱的爷爷,您可听到儿女们的呼唤?女儿祝福您,在通往天国的路上,一路走好!请您托梦给我,请您再次走入我的梦中,让我再看看您,再和您说说话,再听听您的声音。
寒衣节的作文 5
每每梦中出现的是爷爷那张慈祥的笑脸,是故乡简陋的小屋,还有乡间的小径,无数次的回旋于梦境中,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留念,仿佛自己回到了孩童时代,找回到了温馨的感觉。
好久没有这种感觉了,是啊,现在的我活的好孤独,现在所生存的环境,人与人之间找不到应有的温暖,现在的城市又太过喧闹繁杂,让人感觉到浮燥不安,听着窗外车来车往的声音,更让人怀念故乡田间小径的鸟鸣花香,还有那一份宁静与安适,突然感觉自己真的厌俗了,到是羡慕起诗人陶渊明来,“不是花中更爱菊,此花开尽便无花。”山涧开满山的黄菊与白菊,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奔跑与其间,与蝶花间起舞,爷爷说菊花可以安神,采来晒干做枕,如果真有那样的一种意境,我想流连其中的一定胜似神仙。
我梦那样的.一种意境,一种让我此生向往的生活意地,爷爷,如果您还在,我一定会陪您回去,定居于乡间,乐于农历耕农做,休暇陪你谱诗书写做画,不再被烦恼和世俗语所绊,过我们想要的舒心快乐的生活,我一定会让儿子知道,人活着不是追求名利金钱才是幸福,平凡安适宁静才是心之归宿。
既使是现在我也会努力向着梦境深处出发,我想我会找到属于我的安适生活和幸福,最重要的是心要幸福。
寒衣节的作文 6
“远路东西欲问谁,寒来无处寄寒衣。去时初种庭前树,树以胜巢人未归。”
这首《君不来》出自于唐代诗人方干的笔下。意思是:走在一条很远的路上,不知道问谁才好。寒冬已来,却不能将祭衣寄给已过世的亲人。出家时在庭院里种下的那棵树,都已经比鸟巢高了,人却还没有归来。表达了诗人深深地哀思。
寒衣节,在农历十月初一。别名:“祭祖节”、“十月朝”,但大家都喜欢称作“鬼头节”,是我国传统祭祀节日之一,已经相传好久了。但我好像一次也没有过过寒衣节,是今天胡老师告诉我们,我才知道的呢!
到了寒衣节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去祭拜已世了的亲人,以表示对他们的思念。我们还需要将准备好了的纸钱和纸衣给他们送去,当然,这里的“送”不是真正的送过去,而是用火烧的方法,将这些纸钱纸衣寄给他们。这样可以更好地表达,对已逝亲人的问候与孝顺,让他们在这寒冷的时节也能感受到一份温暖。
祭祖,祭祖是什么?祭祖是晚辈对已逝前辈、亲人的'问候,尽一份自己的孝心。作为晚辈,我们应当如此。请你们想一想,那挺拔、强壮的大树最需要什么?当然需要足够的营养。而这营养又是从何而来呢?他需要根。大树的营养从根而来,而我们的前辈和祖先,就是我们晚辈子孙的根。可以说没有了他们,就没有今日的我们。
我们一定要从小就孝敬自己的父母、亲人,多帮助他们做一些家务。当他们辛苦的工作回到家后,为他们端一杯茶,或为他们洗衣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在今天,我还决定用自己的零花钱,请父母吃一顿大餐呢!
中国历史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啊!我想,肯定还有一些节日我不知道,我以后一定要多查阅资料,多问老师,掌握更多与传统节日有关的知识。
寒衣节的作文 7
古人们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用黍祭祀祖先。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烧寒衣是个有技术含量的活儿,凡送给死者的衣物、冥币等物,必须焚烧得干干净净,唯有如此,这些阳世的废纸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绫罗绸缎、金银财宝。倘若有一个纸角没有烧尽,那么对不起,你将前功尽弃,你所祭奠的亡人将得不到半分好处。
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
如今十月初一上坟烧纸、烧寒衣的习俗已逐渐淡化,许多人只是到坟前默哀或献上一束鲜花,来怀念逝去的亲人。
寒衣节的作文 8
农历十月一日,民俗中称之为寒衣节,亦称冥阴节,是一年中的三大“鬼节”(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之一。
春夏秋冬往复循环,十月为孟冬。十月一日是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是人之常情。
昨天是二〇一〇年十月一日,我买了一些纸钱和白纸回老家为过世多年的爷爷奶奶送寒衣。据老人说,用火焚化了的白纸到了阴间,就会变成布匹,去世的亲人可以用来做寒衣。据父亲说,我们祖籍在距离现在的老家较远的山区,是大约40年前因为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差,才在亲戚的介绍下举家迁移的。早在迁来之前,爷爷就去世了;奶奶去世也有30年了!从我记事时起,每年春节、清明节和寒衣节父亲都要照例去奶奶的坟前和离家不远的十字路口为爷爷、奶奶烧化纸钱、纸衣,寄托缅怀。等我稍大一点的'时候,也就每次都和父亲一起去。因为我能陪他去,父亲仿佛很欣慰。
人生苦短,在坎坷而多艰的世界上走一遭实属不易,寒衣节缅怀亡故的亲人,寄托深沉的哀思,其实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
寒衣节的作文 9
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为送寒衣节。亦称冥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为免先人们在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纸,为其送去御寒...
寒衣节瑟瑟的秋风给十月的日子捎来了一位秦朝女子的故事远走的身影夜夜里在梦境里亲临一摞摞寒衣裹不走吨位的思念两柱檀香灼疼儿女肝肠纸钱遍布的.
农历十月一日,是上坟烧纸给冥人送礼的迷信节日,因此亦称鬼节。十月一上坟烧纸,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呢。古时无纸,至东汉蔡伦才发明造纸,人争购...
迟来十一月秋风吹。散落一地的记忆,黄花落叶是写不尽的诗意,驻守观望,那一片空旷的蹈...
寒衣节的作文 10
“十月一,送寒衣”,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的寒衣节,总是带着一丝凝重与温情的气息。
这一天,街头巷尾多了些焚烧纸衣纸钱的身影。人们在路边或是路口,用粉笔画一个圈,在圈里放上纸做的衣服、鞋子,还有成沓的纸钱。火光燃起,那跳跃的火苗仿佛在传递着生者对逝者的深切思念。老人们嘴里念叨着,让故去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里要穿暖吃饱,别受了冻,那神情是那样的虔诚。
我跟着长辈们去给逝去的亲人送寒衣,一路上,秋风瑟瑟,吹得树叶沙沙作响,仿佛也在为这个特殊的日子增添着几分萧瑟的氛围。到了地方,长辈们熟练地摆好祭品,点燃了纸张。看着那熊熊燃烧的火焰,我的思绪也飘远了。我想起了未曾谋面的祖辈们,虽然我没有和他们一起生活过的记忆,但从长辈们的讲述中,知道他们是勤劳善良的人。此刻,我仿佛能透过那火焰看到他们和蔼的面容,感受到他们对我们的牵挂。
寒衣节,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祭祀节日,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缅怀那些已经离去的亲人,回忆起和他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在这一天,我们用这种传统的`方式告诉他们,我们没有忘记他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过得安好。
当火焰渐渐熄灭,留下的灰烬随风飘散,我们对着那片天空默默祈祷,然后收拾好东西,带着对亲人的思念,缓缓离去。寒衣节的记忆,就这样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被再次唤起。
寒衣节的作文 11
寒衣节,一个充满着古老传统与深情厚谊的节日,在每年农历的十月初一如期而至。
清晨,天还未亮透,空气中便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哀伤。街道上已经有不少人早早地出门,准备着寒衣节的祭祀用品。五彩的纸衣被裁剪得精致小巧,还有那厚厚的纸钱,一沓沓地堆积着。这些看似简单的物品,却承载着生者对逝者沉甸甸的思念。
我和家人来到了陵园,这里比平日里更加安静肃穆。一排排墓碑静静地矗立着,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久远的故事。我们走到先辈们的.墓碑前,先仔细地擦拭着墓碑上的灰尘,让它重新焕发出光亮。然后,将准备好的鲜花放在碑前,那鲜艳的花朵在这清冷的环境里显得格外醒目,它代表着我们对先辈们的敬爱。
接着,便是焚烧寒衣和纸钱了。爸爸小心翼翼地划着火柴,点燃了纸衣。火苗瞬间蹿了起来,在风中舞动着。我静静地看着那燃烧的火焰,心中满是感慨。我想到了先辈们曾经经历过的艰苦岁月,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如今,他们虽已离去,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在寒衣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和先辈们 “对话”,告诉他们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让他们放心。同时,也是在提醒自己,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传承先辈们的优良品质。
当一切都结束后,我们在墓碑前深深地鞠了几个躬,然后默默地离开。寒衣节,让我对生死有了更深的感悟,也让我更加懂得了感恩和传承。
寒衣节的作文 12
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悄然而至,这个古老的节日带着对逝者的思念,在秋风中传递着别样的温情。
寒衣节这天,人们会为逝去的亲人送去寒衣,寓意着让他们在寒冷的冬天里能够穿暖。一大早,妈妈就准备好了纸糊的衣服、裤子、鞋子等,还有一些纸钱。这些寒衣做得十分精致,有各种颜色和款式,虽然只是纸做的,但却饱含着深情。
我们来到了郊外的一处空地,这里是我们每年寒衣节祭祀的地方。妈妈先在地上画了一个圈,说是为了防止其他孤魂野鬼来抢亲人的东西。然后,把寒衣和纸钱都放在圈里,拿出打火机点燃了它们。火苗呼呼地燃烧起来,映照着妈妈虔诚的脸庞。
我站在一旁,看着那燃烧的火焰,脑海里浮现出了爷爷奶奶的面容。爷爷奶奶去世已经有几年了,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他们对我的疼爱。每次去看望他们,他们总是会拿出好多好吃的给我,还会给我讲很多有趣的故事。如今,他们不在了,我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我的思念之情。
随着火焰的燃烧,纸衣渐渐化为灰烬,随风飘散。我仿佛看到爷爷奶奶穿上了暖和的'衣服,在另一个世界里开心地笑着。寒衣节,它让我明白,死亡并不是终点,生者对逝者的思念会一直延续下去。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们不仅是在为亲人送寒衣,更是在传承一种文化,一种对逝者的尊重和对亲情的珍视。寒衣节的记忆,就像这深秋的风,虽然有些凉意,但却能吹进人的心坎里,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寒衣节的作文 13
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汉族民间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因先秦的迎冬礼仪脱胎而成
据《礼记·月令》记,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已经死去的人怎么受赏呢?为他们"送寒衣"当是题中应有之义,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不过这种观点只能停留在推论上,因为有关汉族民间于十月初一"烧献""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记载,直到宋代才出现于文人的风土记述中,如果说寒衣节是先秦时就形成的,那就很难对这么长一段时间内的记录空白作出合理解释。所以,也有人推断寒衣节俗的形成不会早于宋代。
朱元璋“授衣”传说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寒衣节的作文 14
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和清明节一样同属民间祭祀祖先的日子,人们习惯叫“十月一”。
这是家乡的风俗,每年这个时候,都会给逝去的人送寒衣。送寒衣,其实就是用纸剪做,用棉花籽填充的纸棉衣、纸棉裤和纸单衣等。天黑时分,在各自的家门口,将做好的棉衣棉裤烧了,送给在另一个世界的先人们。火光中,嘴里念叨着给先人们要说的话,有祈福的,有说心事的……所以十月一日送寒衣,是特别认真细致的事,它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每年的今天,天黑的时候,父亲都要带我们在家门口给已故的先人们送寒衣。奶奶在世时,每年的.寒衣都由奶奶亲手动剪裁制,每到中午放学回家,我总帮奶奶拓印纸钱。由于,需要裁制给先人的寒衣非常多,有爷爷的爷爷,爷爷的奶奶的;也有父亲的爷爷,父亲的奶奶和我的爷爷、姑奶等人的寒衣。奶奶还要为已故的我的大姑母做寒衣,由于大姑母走得太早、太冤,奶奶一直牵挂于心。每年奶奶在给大姑母剪寒衣的时候,一边剪着,一边哭呤着,好象和那边的姑母在述说、在长谈。我不敢去打扰奶奶对姑母的悲伤和思念,静静地拓印纸钱。
说起大姑母,我尽量地在我的记忆中去寻找,就是想不起其音容笑貌来。记得在我非常小非常小的时候,大概也就是3、4岁吧。那年夏天的一个午后,太阳老红老红的,母亲、奶奶和邻居几人在家门口拉家常。突然,来了一位手持草帽、身着粗布衬衫的不速之客,他向奶奶和母亲嘟嘟囔囔了几句,然后,母亲就急急忙忙地走了。我惊疑地看着他们,片刻之间,父亲随母亲回来和那人一同进了家门,从他们的神色中,我预感到有什么事情发生了。
不一会儿,父亲离家跟随那人匆匆忙忙的走了,奶奶、母亲在大门口跌死拌活的嚎啕大哭,我不知道与我们家有关系的亲人当中究竟发生什么事情……
后来,在给大姑母做完百日祭奠的那天,我只隐隐约约的记得是和母亲、奶奶、二姑、三姑、四姑走在回家的田间小路上……
每年奶奶裁剪寒衣的时候,我常会对奶奶说:给我大姑多剪点吗?此刻,总会勾起奶奶对大姑的伤心泪。
每年奶奶裁剪寒衣的时候,村里只有一个轮流转的冥钱纸板,东家窜西家,好多天都借不到。所以,每年的寒衣节奶奶提前几天准备这些事。后来,我学篆刻了,给奶奶刻了块冥钱纸板,在也不用奶奶东家跑西家借了。
每年的今晚,在父亲领着我们送寒衣的时候,奶奶总会让父亲把寒衣端到她面前,一样一样的指认给父亲,三番五次地叮咛不要拉乱。我真佩服奶奶的记性,那么多寒衣尽然能一一说明,反正,在我的记忆中,我一次都没记住。
自从奶奶去世后,每年的寒衣就由母亲来动剪了。今年也不例外,前两天回了趟老家,看见母亲正剪着各色各样的寒衣,母亲问我:“十月一送寒衣你回来不?”我说:“一定回来!”
今值寒衣节,在晚上来临即将为奶奶等送上寒衣的时候,谨以拙文祈祷奶奶和大姑母等冬安!
寒衣节的作文 15
人只有活在精神的层面上,才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完整的人。我们无法与过去进行残忍的分割!
但是,今年的寒衣节让我有了太深的悲伤:如果另一个世界的季节和我们一样紧紧相连,我的亲人们就要受冻挨饿了!有多少在另一个世界的人们没有收到御寒的衣物呢?那么,我们还有必要为我们的后人们无私地做些什么吗?如果怀念已经被喧嚣的浮世情怀完全替代,我们就不必去抱怨父母的“怠慢”,因为,我们怠慢他们的时间会更长更长!
几天前下了一场大雪,在农历十月初一的清晨我上坟为逝去的亲人祭典的时候,一眼望去,一切都笼罩在白茫茫的雾霭中,初升的太阳就像一盏红色的灯笼默默地挂在东南方的天际,和厚厚的雪一样隐隐地透出逼人的寒意——今年的寒衣节赶不上季节的变换了!
在我们这儿,一年之中有三个重要的祭典先人的节日: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这些节日基本上与天气的冷暖相关联,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在季节变换的时候不至于忘记了我们已经逝去的亲人们,不至于忘记曾经给予我们最无私关爱的亲人们,不至于忘记了我们的故乡,我们深深的根。每年的这些节日,我都要上坟去祭典他们,我想让这些在现代人看起来有些“愚昧”和“作秀”的仪式能给予我什么启示,能在我逐渐迟钝和略显麻木的神经上不断注入新的思考:我们为什么活着?人生真的有另一个世界吗?那一个世界也和我们的世界一样有季节的轮回吗?那些季节和我们的季节真的相对应吗?那些逝去的亲人们在那个世界还是亲人吗?我觉得我得不到哪怕一点真实的印证,除了偶尔在梦中会见到逝去的亲人,但是大多时候都在醒来以后模糊掉了。许多时候我又嘲笑自己的天真:这些问题不是有人已经回答过了吗?不是无法去验证吗?有谁能够行走于生和死之间呢?常常感怀那首日本歌曲《北国之春》:“城里不知季节变换,不知季节已变换,妈妈犹在寄来包裹,送来寒衣御严冬……”但是,在这个早来的冬天,我们及时为逝去的亲人们送去寒衣了吗?
我来了,但是有些太迟了!
在这个纷扰的世界里,有多少人还记得自己的故乡呢?有多少人还会怀念已经逝去的亲人呢?有谁还会在这样的寒冷中为逝去的亲人们做些什么呢?也许,我们太过于平凡,我们逝去的亲人们活着的`时候也和我们一样默默无闻,可能有人会想:做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是的,现实中没有意义的事情很多很多,可是为什么他们还会乐此不疲呢?虽然亲人们逝去了,但是他对我们的爱没有消失,他对我们的期待没有消失,他的精神没有消失。如果说为逝去的亲人的祭典真的是一种无谓的仪式,那么,你为还健在的父母做了些什么吗?哪怕也只是简单的思念!由此我想到白居易的《慈乌夜啼》:“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寒衣节的作文 16
相传,秦时江南松江府孟、姜两家,种葫芦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后来,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寻到长城脚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墙里。孟姜女悲愤交加,向长城昼夜痛哭,终于感天动地,哭倒长城,露出丈夫尸骨。千百年来,这段忠贞爱情故事广为流传。
孟姜女哭倒长城八百里后,与秦始皇面对面地抗争,为夫报仇、替己出气,最后怀抱丈夫遗骨,纵身跳海殉夫。就在跳海的刹那,海上波涛澎湃,缓缓拱起两方礁石。据说海上姜女坟,海潮再大也不曾没顶。
由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十月初一烧寒衣”,早已成为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商人促销伎俩
还有说法,认为“十月一烧寒衣”起源于商人的促销伎俩。
据不完全可靠消息,这个精明的.商人生逢东汉,乃是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的大嫂。
这位大嫂芳名慧娘,她见蔡伦造纸有利可图,就鼓动丈夫蔡莫去向弟弟学造纸。蔡莫是个急性子,工夫还没学到家,就张罗着开了家造纸店,结果造出来的纸质量低劣,乏人问津,夫妻俩只好对着一屋子的废纸发愁。
眼见就得关门大吉了,慧娘灵机一动,想出了个鬼主意。
一天深夜,惊天动地的鬼哭声冲出了蔡家大院。邻居们吓得不轻,次日一早,赶紧跑过来探问究竟,这才知道慧娘昨晚暴病身亡。只见当屋一口棺材,蔡莫一边哭诉,一边烧纸。烧着烧着,棺材里忽然传出了响声,慧娘的声音在里面叫道:“开门!快开门!我回来了!”众人呆若木鸡,好半天才回过神儿来,上前打开了棺盖。只见一个女人跳出棺来,可不是慧娘是谁?
那慧娘摇头晃脑,高声唱道:“阳间钱路通四海,纸在阴间是钱财,不是丈夫把钱烧,谁肯放我回家来!”她告诉众人,她死后到了阴间,阎王发配她推磨。她拿丈夫送的纸钱买通了众小鬼,小鬼们都争着替她推磨——有钱能使鬼推磨啊!她又拿钱贿赂阎王,阎王就放她回来了。
蔡莫装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样子,说:“我没给你送钱啊!”慧娘指着燃烧的纸堆说:“那就是钱!在阴间,全靠这玩意儿换吃换喝。”蔡莫一听,马上又抱了两捆纸来烧,说是让阴间的爹娘少受点苦。
夫妻俩合演的这一出双簧,可让邻居们上了大当!众人见纸钱竟有让人死而复生的妙用,纷纷掏钱买纸去烧。一传十,十传百,不出几天,蔡莫家囤积的纸张就卖光了。由于慧娘还阳的那天是十月初一,后世的人们便都在这天上坟烧纸,祭奠死者。
这两个传说一悲一喜,道具虽有不同(一个是烧棉衣,一个是烧纸钱),却都是拿死人做文章,拨的都是人们心中那根亲情弦。
江苏“红豆饭”传说
后人把十月初一当悼亡节来过时,以红豆饭为奠。迄今江苏大丰一带还有个传说,大意为:从前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穷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红豆饭纪念他,尚有童谣为证:"十月朝,看牛娃儿往家跑;如若不肯走,地主掴你三犁担子一薄刀。"
寒衣节的作文 17
很小很小的时候,我的外婆每逢寒衣节,都会用白纸裁剪成一件件的“寒衣”,然后用玉米面做成窝窝头,我们都喜欢称呼这种窝窝头叫“灯盏儿”。然后,我们跟着小脚的外婆,外婆颤巍巍地走着,她的胳膊上挎着的篮子里装着给先人送的寒衣和窝窝头……
冬日的乡村傍晚,夕阳把淡淡的余晖洒在显清河上。暮色四合,黛黑色的山峦在朦胧中渐渐沉淀下来,空气中夹杂着农历十月特有的清寒。乡村里没有路灯,偶尔能听见几声鸡鸣狗吠驴叫。家家户户的炊烟袅袅里有家的温暖和饭菜的香味。
小时候我一直都不懂,只是攥着外婆的衣角傻傻地跟在她身后。看着她一直走一直走,然后走到一个人少她自己也满意的地方;看着她把一件件寒衣仔仔细细地烧成纸灰,然后在旁边整整齐齐地摆上几个“灯盏儿”,再用棍子画一个圈把纸灰和灯盏儿一起圈起来,说那样就不会有孤魂野鬼来抢她给自己先人送的寒衣。外婆嘴里还不停地说着话,就像那些亲人真的去了另一个世界,到寒衣节的这天会来取衣服,在另一个世界里舒舒服服地过冬一样。
我跟着外婆送了十多年寒衣,看着她挎着篮子从头发花白走到步履蹒跚,看着她的音容笑貌最终成了墙上的黑白照片。整个世界突然变暗,视线模糊了,内心的感觉空洞的可怕,觉得心里发慌眼眶干涩,脑袋昏昏沉沉脚下像踩着棉花,有一种掉入黑洞般的感觉。觉得生命真是残缺得令人恐惧,最终的圆满从来都是永久的离开,而时光永远不会倒流!他们再也不在了,永远也见不到了!
从此以后,寒衣节的黄昏,就像我在佛前点燃的一柱香。它的袅袅里缠绕着我思念时的惆怅;又像一只无形的`手,将我的感伤从心底疯狂地抽出延伸,直到光束无法触摸的地方。这痛,隐藏在黑色的世界。直到巨大的蓝色苍穹沉沉地笼罩下来,直到家乡的岚风带着浓重的凉意刺穿我单薄的身体,直到我的哀思再无栖息的地方!
以前老觉得烧纸钱这种事儿很没有意义,直到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开了才知道这是一种表达想念的方式。十一坟头一柱香,阴阳两隔断人肠,满腔哀思凭谁寄,化纸成灰送天堂。那些在时光飞逝里的物是人非,那些在想念中逝去的亲人朋友,也许在离去的这一刻他们才是最安宁的,永无牵挂!在天堂没有痛楚没有惶恐没有眼泪……
寒衣节降至,子夜梦回中,我无数次看到了我的爷爷奶奶,我的外公外婆,我的那些逝去的家人朋友,那些对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看到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脸上泛起的微笑;看到他们脸上因为没有病痛而荡起的安宁;看到他们的身体因为没有痛楚而变得挺拔。那些曾经存在于我们生命里的人,用爱感悟着尘世的我们!因为不在我们身边,我们就以为爱会不见。那些我们思念却不能再见的亲人,虽然阴阳两隔,但是我们更愿意相信,他们依然存在于另一个世界,他们依然能够以某一种形式和我们相聚!
寒衣节的香火缭绕里,我们希望他们能在另外一个世界里丰衣足食,也愿他们保佑我们在这个世界里平安无恙,一如他们在有生之年里,对我们的爱和牵挂。一年一年的寒衣为我们送去一年一年的牵挂;那些一次又一次的想念里藏着一分一秒的记忆。纸短情长,言不尽意。
而活着的我们,也要用温暖为所爱的人抵挡这世界的雨雪风霜。祈愿这个冬天不再寒冷,日子依然温暖如昔。即使远隔千里,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关切从不会怠慢……